论国际经济博弈主动权的争取

日期:2017-08-26 浏览:548作者:陈鹏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年1期)

【内容提要】国际经济博弈的本质是人类总实践结构中相对独立、不同层级子系统间的矛盾互动。国际经济博弈主动权的争取是行为主体在国际经济博弈中对有利态势的争取、保持和发展。国际经济博弈涉及主体、环境、要素和结构。争取国际经济博弈主动权需要形成先进生产方式或相对优势,促成有利博弈机制。运用马克思主义揭示国际经济博弈本质规律并制定符合国情的战略,在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制度和文化认同四个维度不断形成相对优势,为领导先进世界性历史实践集团创造条件是中国争取国际经济博弈主动权的关键。

【关键词】博弈 主动权 先进性 历史实践集团

随着全球化深入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兴起,世界各国经济博弈更趋激烈并表现出一系列新特征。争取国际经济博弈主动权成为各国国际战略的核心。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经济结构转型,国际国内社会的融合互动进一步发展,在世界上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举足轻重,但也面临复杂机遇和挑战。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揭示国际经济博弈的本质、规律并制定正确国际战略,是中国争取国际经济博弈主动权的关键。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经济博弈主动权

1、何为国际经济博弈主动权

国际经济博弈主动权问题,是国家或其他主体在国际经济博弈中争取主动权的规律和策略问题。博弈,是指主体基于其能力和所掌握信息为了某种目的在与其他主体的互动中做出的决策行为。博弈在马克思主义的视域中实际上是实践博弈,这种博弈比博弈论所言之博弈的内涵更深刻也更广泛。博弈论模型往往严格限定前提条件,并以形式逻辑为逻辑基础。而实践中博弈遇到的情况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实践博弈的逻辑是辩证的、历史的,它决定着包括形式逻辑在内的其他逻辑。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范畴,人类实践改造着自然形成着社会。这两个过程同步进行,构成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交往方式。其中有两种关系类型:主体关系以及主客体关系。主体关系往往是随时空变化的斗争与合作的相互交织,而非纯斗争或纯合作,所以实践结构中主体际关系具有博弈性。在实践的场域中,自然、思维和社会到处存在博弈性和“似博弈性”。国际关系之所以带有博弈性是因为国家也具有主体性。本文所谓的国际经济博弈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逻辑,是人类总体实践结构中的类型现象。

何为主动权?主动权是实践中适合主体条件可高效满足其需要的有利态势和地位。毛泽东曾说“一切战争的敌我双方,都力争在战场、战地、战区以至整个战争中的主动权。”①这里战争可以拓展到博弈,这里双方也可能是多方。主动权的取得绝不单指静态优势的取得,很多时候甚至只是潜在优势的取得或形成这种可能性。但主体一旦掌握主动权,获得优势的可能性就建立在更大必然性之上。博弈主动权的争取和力量强弱有联系又有区别。力量优势是获得主动权的有利条件之一,但力量弱小的主体有可以凭先进的质掌握主动。如工业革命后英国建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科技、经济方面取得了相对其他国家的潜在优势。西班牙虽然开始国力强于英国,但后来终被“日不落帝国”英国所取代。英国的GDP总量在鸦片战争前后比中国还少,但因其先进的生产方式掌握了博弈主动权。另外,国家也可能以要素的组合运用优势获得主动权。如“亚洲四小龙”根据自身实际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整合经济要素走外向型发展道路取得了国际竞争相对优势。所以要素的质、量、结合方式和运用策略与博弈主动权紧密相关,但不能笼统地说正相关或负相关。主动权的争取、保持和丧失具有辩证性,随主体和时空而不同。有可能取得某层次主动权却丧失其他层次主动权,如某些发展中国家输出原材料和低附加值产品,虽依靠低价位暂时取得国际市场份额,但由于科技和社会发展水平落后在国际经济结构中被逐渐边缘化;或获得某领域主动权而丧失其他领域主动权,如法国在一战前取得世界金融领域优势,被称为高利贷帝国主义,但在科技和实体经济方面逐渐落后于后起的德国;或获得某时段主动权却丧失其他时段主动权,如西班牙、荷兰、英国分别在不同时期获得世界经济领导地位,但又因各种原因随后被后起霸权所取代;或获得某些主体主动权却丧失其他主体主动权,如欠发达国家统治阶级牺牲被统治阶级利益和外国做交易,因为这些国家在对外博弈时往往除贱卖被统治阶级利益外缺少其他筹码。所以主动权的争取和条件有利与否有联系但又不同。它是一种动态相对优势的形成和保持,可推动主体目的有效达成。由于主体面临的最初条件是历史既成不可选择的,所以争取主动权就成为其最现实最重要最关键的问题。

2、国际经济博弈主动权的本质

社会是客观有机统一体,却非主观有机统一体。这里的统一不是主体性质和意志的统一,而是指实践场域的有机联系和系统整体性。统一原本就是矛盾的统一。各种异质性事物在矛盾关系中共存,这是人类思想理论和现实活动存在与发展的方式。主体置身此机制的方式就是博弈。交织在不同实践领域中的博弈往往以博弈群的形式存在。主体在博弈中获得主动权达成目的是意志的实现与扩张。社会博弈的形式和媒介等在不同历史时期是不同的。血缘、权力、金钱、知识等在各历史阶段相继成为博弈媒介并不断演变。不同博弈之间存在复杂的制约和决定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博弈作为深层博弈决定着文化、政治等表层博弈。笔者认为社会实践中的决定性博弈是具体历史的,决定性博弈是由社会发展主要矛盾所决定的。博弈主动权问题,是指主体在博弈实践中争取适合自身条件可高效满足其需要的有利态势和地位问题。经济博弈主动权是指经济领域博弈主动权的争取问题。国际经济博弈主动权问题,是指主体在国际经济博弈中对有利态势和地位的争取、获得和保持的规律及策略问题。

国际经济博弈的相关思想源远流长并随历史发展不断演变。从政治现实主义、重商主义演化而来的现实主义范式提出了霸权稳定论,将国际博弈视作零和博弈;自由主义范式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传统提出相互依存论,主张国际合作博弈;激进主义和“新马克思主义”范式提出依附理论和世界体系理论,认为发达国家构建了中心—外围结构的不合理国际秩序等。这些理论各有侧重,需要从马克思主义出发洞悉其本质。国际经济博弈是随着阶级和国家出现的。人是属于不同阶级和国家的具体历史人,而不是抽象人。经济是人类的基础实践领域,社会经济实践活动围绕人的具体历史需要展开。阶级首先是经济范畴,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国际关系的实质是具备主体性的相对独立的实践体系之间的博弈关系,具有不同阶级结构和生产方式的众多国家决定了国际经济博弈的特征。各国通过统治阶级整合形成主体性国家意志,又在人类总体实践结构中构成相对独立的子系统,于是国际关系的博弈性得以凸显。所以实践整体结构中相对独立的具有主体性的子系统间的矛盾互动是国际经济博弈的本质。

阶级关系本质上是生产结构中不同地位集团之间的关系,不同性质的国家处于不同生产方式的特定发展阶段。国家所处历史发展阶段的差别决定了在博弈中它们的性质常有差异。于是国际领域历时因素摆在共时结构中博弈的现象就是不可避免的了。世界各国在何种机制中进行博弈?马克思主义指出社会发展是由其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推动。所以国际经济博弈的基础环境必定涉及世界生产力、世界经济基础(世界生产关系)和世界上层建筑三个领域。世界生产方式之结构、规律及发展趋势是国际经济博弈的基础环境,与世界上层建筑存在互动关系,在根本上决定国际经济博弈的方式和走向。国际经济博弈和一般博弈的区别是国家。国家作为垄断性屏障对内外部机制和要素交流具有选择阻隔作用。这层屏障有时是避风港或基地,有时又是束缚。阶级是国内社会和国际关系背后共同的决定力量。国家的所谓主体意志其实是由国内阶级的博弈而形成的。国家主体性的关键决定因素是国家意志及其形成机制,其背后是阶级或阶级联合。通过阶级范畴深刻揭示国际国内问题的关联性是马克思主义特有的理论优势,揭示了特定的阶级利益和人类根本长远利益之间的辩证关系。国家围绕统治阶级利益活动,所以国家利益与社会利益不完全相同。前者由统治阶级利益决定,后者由社会全体成员根本长远利益决定。两者或许重合或许不重合,更多情况下是交集关系。当统治阶级所处的生产方式处在发展期时两者重合幅度大,此时统治阶级是进步性的;当这种生产方式处在衰落期时两者重合幅度小,此时统治阶级是社会发展的阻碍。因为代表先进生产方式的阶级引领未来历史发展趋势。

二、国际经济博弈主动权的基本变量和规律

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历史发展由矛盾推动。矛盾在任何历史阶段都以矛盾群形式存在。矛盾群中有基本矛盾、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等,但其地位经常发生变换,只具有相对稳定性。因此事实上社会发展是由一组矛盾组合转向另一组矛盾组合,所以不能简单说社会发展由某一种因素所决定。国际经济博弈也是由诸多因素和矛盾构成,涉及国际经济实践主体及各类要素和结构,其关系具有内在规律性。

1、国际经济博弈主动权与博弈主体和主体性

博弈主体的特点作为博弈前提决定着博弈的规律和特征。马克思主义强调对事物前提的批判,所以必须研究国际经济博弈主体的特点。国际经济博弈的主体有国家、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甚至个人,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参与和影响着国际经济博弈。国家是国际经济博弈的主要主体。世界上有近两百个左右的国家,从生产角色可分为原料供应国、出口国和消费国,从发展水平可分为欠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从社会制度可分为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等。在研究博弈主体时需要引入主体性强弱标准具体分析博弈主体,因为现实主体很多是不典型、不完全的,这是国际经济博弈的重要变量。主体性强弱主要取决于主体意志统一的程度和主体达成目标的执行力。两者水平高则主体的主体性强,反之则其主体性弱。另外,主体不断调整利益观、意志形成机制及统一程度和执行力度,这使得主体性不断变化,进而导致博弈规律发生某些变化。目前不同国家、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等在国际经济博弈中表现出不同主体性。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当今的国际社会地位特殊,虽然其现代经济发育程度和生产力水平与发达国家有差距,但包含超越资本主义的潜在先进性。这使得马克思主义在国际经济博弈主动权问题上更具辩证性。

2、争取国际经济博弈主动权的环境、要素和结构

争取国际经济博弈主动权的环境。世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结合形成的世界生产方式是国际经济博弈的基础环境。社会规律由主体活动促成,和特定历史阶段主体特征和交往方式密切相关。目前资本逻辑在全球的扩张是不争的事实。世界生产方式正处于以全球化为表现的市场经济在全世界布展和走向成熟阶段。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后人类的世界历史才真正拉开帷幕,因为从这种生产方式开始人类生产才真正变成了世界性的。目前世界正处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人的相对独立性交往方式取代人身依附性交往方式的进程中。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在世界经济结构中相互博弈,这使得全球生产在现实上的统一反而由国际主体在意志上不统一的博弈不断建构。

争取国际经济博弈主动权的相关要素。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决定力量,由多种要素构成。构成世界生产方式的各种要素是争取国际经济博弈主动权的筹码,如自然资源、地缘条件、主体素质、科学技术、经济体制等,还有政治和文化。这些国际经济博弈要素的地位和作用有差异,含核心要素、边缘要素,先进要素、落后要素,必要因素,辅助因素等。要素种类和要素占有国均不只一种。而且由于这些要素之间存在复杂的制约和转化关系,决定了主体目的的实现存在多重复杂隐蔽的“路径”。如自然资源贫乏的日本通过发展科技,提高人的素质和产品附加值取得经济优势。博弈要素的转化也很常见,如发展中国家为换取技术转让而开放市场或利用低劳动力成本取得产品的价格优势等。人们一般注意要素却容易忽视要素相互制约转化所构成的“路径”。博弈主体之所以可能实现后来居上、以弱胜强和跨越式发展正是因为这些“路径”的存在。这是矛盾联动性规律的体现,也使得博弈策略的选择变得更加灵活和复杂。

争取国际经济博弈主动权的相关结构。博弈的效能之一是社会关系的不断建构和创生。所谓结构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基本关系,往往分为不同层级。社会实践具有复杂的动态结构。该层面的改变往往带来社会的根本变化。社会交往结构受世界生产方式的历史特征制约。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说决定于人的需要。主体在实践中的互动建构使得社会结构得以形成,但一旦形成又变成了主体活动的前提。同样的,国家间的博弈和互动促成了国际经济关系结构,但其一旦形成后又成为国家活动的前提。国家诉诸“硬”、“软”手段并实施多种博弈策略如资本、科技、军事及思想文化、价值观等努力构建有利于己的博弈秩序。国际经济博弈可分为多种类型。有良性博弈正效应大于负效应,也有恶性博弈负效应大于正效应。何种博弈结构是理想模式需要进行具体历史分析,但至少可以说合理的博弈结构应促进良性博弈遏制恶性博弈。

社会交往结构会随着生产力发展发生跃迁。国际经济博弈的结构也存在稳定期和跃迁期,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特点。社会发展往往从一组矛盾组合走向另一组矛盾组合。国际经济博弈的结构跃迁也是如此。在替代结构成熟前破坏旧结构往往带来的仅是主体位置的变换而不是结构的根本变化。如封建社会改朝换代并未带来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熊彼特所说的“创造性摧毁”需要在条件成熟时才能颠覆旧秩序构建新秩序。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出现后,对封建生产方式是结构性摧毁。这种由某环节发动引起整体层层剥落式的结构变迁具有普遍性。如英国从经济领域开始,法国从政治领域开始,德国从思想领域开始逐渐波及整个社会结构。国际经济博弈也常在某领域出现变革并向其他领域传导,最终导致结构变革。如二战后的世界经济结构变革从旧殖民体系崩溃开始,而经济全球化引发的国际经济结构调整受到信息技术革新的巨大推动。

三、国际经济博弈主动权的争取路径

1、争取国际经济博弈主动权需要马克思主义

国家如何争取国际经济博弈主动权?对同一现象常存在不同理论解释并都能找到一定依据。关键是国际政治经济学各理论的范式核心是什么?何种范式能将其整合扬弃?这需要深层理论平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先进性使得马克思主义可以成为这样的理论扬弃整合平台。国际经济博弈的研究应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揭示这一社会现象的本质规律并且结合国情提出策略,为国家争取国际经济博弈主动权提供原理支撑,并在此过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发展。

当今世界的国际垄断资产阶级正携全球化之势,从生产权力、政治制度和文化霸权三个维度全方位构建全球性经济博弈秩序。生产权力方面,它们建立起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中心,新兴国家为中层,发展中国家为外围的世界生产体系。通过对高科技和金融的掌控, 凭借强大军事后盾,以跨国公司为载体在世界范围内攫取剩余价值。政治上世界垄断资产阶级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贸易组织(WTO)、世界银行(WB)及富国俱乐部等形式协调利益分配。文化方面它们在全球推广其“普世价值”和“普世文化”,鼓吹其民主制度、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②

西方各派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自觉或不自觉地为国际垄断资产阶级构建的这种世界性博弈秩序服务。如新自由制度主义强调国际制度重要性的背景,是美国开始更多依仗国际制度来维护其利益防止其霸权过快衰落。霍克海默曾经区别了传统理论和批判理论。所谓传统理论是将自身置于现有社会再生产过程,从既成事实出发得出对当下秩序的顺从主义结论。而批判理论将自身放在资本主义再生产机制外,证明其并非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最终目的是否定现存社会重建新社会。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实质是传统理论,企图引导世人用他们的话语体系理解国际关系并放弃改变现有秩序的企图,以达到其垄断知识话语霸权的目的。其标榜的价值中立所掩饰的是其背后的国际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而批判理论则是通过批判现有秩序探索新世界秩序。“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③马克思主义追求全人类自由解放的理论宗旨为国际经济博弈提供了先进价值观。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凡有利于先进生产方式布展的活动和事件都具有进步性,这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④争取国际经济博弈主动权应从根本上坚持这一价值观,因为国际经济博弈不但有关国家利益还有关人类的根本长远利益。

2、促成相对优势和先进性是争取国际经济博弈主动权的路径

马克思主义认为先进事物即使不够强大最终也能战胜强大的落后事物,所以先进性是掌握主动权的根本。争取国际经济博弈主动权取决于对实践总趋势的认识和追求并保持先进性的行动两者的结合。主体首先需弄清国际经济博弈的要素及其结合方式,再选择最佳博弈模式并采用符合本国国情的策略。不断形成在世界经济中的相对优势对国家来说非常重要。量变引起质变,主动权的争取需养成局部优势,并将局部优势向全局优势转化。如美国的崛起先从殖民地经济脱离宗主国开始,通过汉密尔顿政策完成工业化,后利用两次世界大战机会建立起全球经济霸权。所以博弈主体需根据世界生产方式布局和趋势与时俱进地改进要素结合方式促成优势局面。国际经济博弈主动权的争取关键在于促成有利博弈机制,致力于通过要素整合形成先进生产方式或相对优势。所以掌握先进要素将其合理整合对争取国际经济博弈主动权具有首要意义。何为先进要素?能否说控制石油生产的阿拉伯国家掌握了国际经济博弈的主动权?非也。因为先进要素是指在生产方式中代表发展前沿,在科技人文内涵上对其他因素占有高端优势的因素,初级能源和原材料显然不具备上述特点。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规律启示国家争取国际经济博弈主动权需培养相对优势和先进性。在世界经济领域,不同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各环节、不同发展层次之间都存在某些“落差”,存在不同生产方式之间的补贴现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特点决定了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各类要素和领域之间均存在落差。落差和不平衡导致了相对优势和先进性的必然存在。主体往往寻找利用“落差”形成相对优势和先进性。从东亚和拉美新兴工业国的“奇迹”可以看出这一点。差距和不平衡的形成与消除的机制是关键,这决定着相对优势的形成与丧失。先进性必定是优势,但优势未必是先进性。先进性主要是质,而优势或许是质或许是量。建立在质的先进基础上的优势才具有根本意义。先进国家的标志是先进的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这取决于四方面:一是国内代表先进生产方式阶级掌握领导权;二是建立引进保持先进要素的机制;三是整合本国力量形成各种量和质的优势;四是将局部优势拓展成全局优势,促成可以保持主动权的秩序。其中第一点国内先进阶级掌握领导权最为紧要,因为代表先进生产生活方式的阶级引领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决定着国际经济博弈主动权的最终实现程度。当今中国之所以能较好应对挑战保持稳定发展,是因为改革开放后中国领导阶级形成了自觉的变革意识和实践。这一旦形成便能够在博弈中增强主动性。全球化还为国内阶级转变成世界先进阶级提供了可能,当国内先进阶级还不是世界先进阶级时,它可以吐故纳新,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全球化向世界先进阶级转化。

3、国际经济博弈主动权的争取需依托先进世界性历史实践集团

争取国际经济博弈主动权,需将先进要素整合为有机实践整体。在此问题上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葛兰西的“历史集团”理论具有启示意义。历史集团“指的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⑤即以特定的阶级组合为构架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政治、文化的有机整体。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间的矛盾推动历史发展的规律。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结合被称为生产方式,而上层建筑指树立在生产关系上的政治、文化。葛兰西的历史集团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视为为具有历史性的统一整体。集团,在这里特指多种因素的结合包括生产权力、政治体制和文化领导权;从主体视角看又指统治阶级控制的阶级组合。葛兰西强调领导权是以三位一体的“历史集团”作为基础的。先进阶级只有打破旧“历史集团”培育新 “历史集团”才能完成革命使命。因为仅依靠经济、政治统治权还不足以建立阶级统治秩序,意识形态领导权也不可或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互动强化构成的“历史集团”是领导权的制度化。这几方面的要素形成了有机整体,形成或者打破某种阶级统治秩序都需要这几个方面全面完成。

葛兰西认为主导权会在不同“历史集团”间转移,由经济权力、政治体制、思想文化三方面的整体优势决定。由此他提出了竞争领导权(霸权)理论,主张通过渗透和改造旧的霸权历史集团实现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导权的转移。“历史集团”理论是在分析国内社会结构基础上提出的,但对国际关系理论也产生了深刻影响。“发展的方向是国际主义,但是出发点却是‘国家’,而且这是人们必经的出发点。但是前景只能是国际的方向,别无其他。”⑥该理论拓展了国际经济博弈的问题域,对国际政治经济学思想具有推进作用。从全球范围看各地域性“历史集团”的存在发展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前是相对独立的,那时世界性生产方式和上层建筑还没有形成。资本主义出现后逐渐形成了世界性生产体系,国际经济一体性越来越强,“世界性历史集团”的出现成为可能。但世界上层建筑仍以分割的形式存在。可以说经济一体化和上层建筑分割化并存是现代世界的特点之一,并且分割的世界上层建筑掩饰了世界经济结构中的不平等,“世界性历史集团”的幽灵便隐藏其中。全球化的历程其实就是“世界性历史集团”的形成发展过程。但在此进程中可能出现不同“世界性历史集团”。不同“世界性历史集团”对主导权的争夺会带来不同的全球化走向,各个阶级都有自己的全球化路线图。所以国际经济博弈主动权背后是不同“世界性历史集团”争夺世界主导权的博弈。

但“历史集团”理论从马克思主义实践结构分析方法论来看存在改造的必要性。该理论虽注重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但忽视了起根本作用的生产力因素。其实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和文化间存在复杂互动关系。旧历史集团会否退出历史舞台,新历史集团能否取得领导地位要看生产力和历史集团内各要素的矛盾关系。由于该理论未将生产力纳入从而损害了对实践结构的整体把握。“历史集团”应作为实践结构有机组成部分,不应将其与总体实践相割裂。“历史集团”理论的改造路径是将生产力纳入其中,将经济基础、政治、思想文化三位一体的“历史集团”理论改造为包含生产力、经济基础、政治、思想文化四位一体的“历史实践集团”理论。这可以使理论更具完整深刻性。国际经济博弈主动权的实现有赖于先进“世界性历史实践集团”的形成发展。

四、中国对国际经济博弈主动权的争取

社会交往不断建构社会关系,同时不断塑造主体性。这种塑造和创造中会产生新的交往方式,实现社会秩序的变更。马克思曾经预言:随着世界交往的发展,亚太地区有可能成为世界经济新的中心。“占人类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将会在决定人类共同命运中起重大的作用。”⑦改革开放后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已在世界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面对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面对国际经济博弈主动权问题,中国应制定什么样的国际战略?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扮演何种角色?

通过上文分析可以说中国需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根据国际经济博弈的本质和规律,以问题为中心整合扬弃各理论流派并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的国际战略。中国需要在人类整体实践结构的历史发展中认识把握国际经济博弈的本质和规律,在世界经济结构中不断争取和培育相对优势和先进性;通过影响博弈规则制定促成有利博弈机制,寻找适合自身的博弈要素结合方式;充分利用国际经济中的“落差”将局部优势向全面优势转化;根据世界生产方式的发展不断优化要素结合,努力站在世界生产方式的高端。信息知识经济时代的生产方式高端主要指人才和自主创新能力及相关要素。中国需确保国内先进阶级掌握领导权,建立保持和引进先进要素的机制,整合本国力量多管齐下形成相对优势,促成保持博弈主动权的秩序;利用经济全球化吐故纳新,使国家领导阶级向世界先进阶级转化,为先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形成发展创造条件。这些先进要素及机制的整合与形成,有赖于中国领导先进的“世界性历史实践集团”。

争取国际博弈主动权需要依托先进“世界性历史实践集团”形成和具备先进性。中国应在把握全球生产特定发展阶段规律的基础上,努力领导先进“世界性历史实践集团”的发育。这需要两个向度的努力,一是在国内社会培育先进历史实践集团并对外辐射,建构新的“世界性历史实践集团”;二是融入现存“世界性历史实践集团”对其进行改造。这两个方面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主有次,会根据条件有所侧重但整体上是相辅相成的。国家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利用防范国外集团,又要培育先进历史实践集团,扮演着阀门和基地的角色。此二者的立足点都是先进的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

国家涵养先进性的主要载体是代表生产力前进方向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有机整体。中国如何在未来“世界性历史实践集团” 建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涵养和保持先进性?这涉及生产方式、政治、思想文化多个方面。其中生产方式先进最为根本。世界秩序归根结底还是建立在生产方式基础上。世界秩序主流最终源自领导国家代表的生产方式。所以中国应努力追求生产力和交往方式的最佳互动效能,既要通过学习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又要探索创造代表未来的新生产方式;政治方面,立足先进生产方式发展促进国内先进历史实践集团的形成;文化方面,中国需要以世界上的先进社会实践为素材追求思想文化的跨越和领先争取“演奏第一小提琴”。

新“世界性历史实践集团”获得领导权,有可能采取追赶型方式也有可能采取反结构方式。世界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荷兰、英国和美国的霸权采取的是追赶型方式,并未改变资本主义基本制度,分别代表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若发展进程中发生了社会类型的跃迁就是反结构的方式。但是反结构的方式并非结构外否定,而是原结构的内在扬弃。而且新旧“世界性历史实践集团”的关系也不是断裂的,后者是以前者为基础形成发展起来的。中国若构建“世界性历史实践集团”应当采取哪种方式?笔者认为,中国应站在巨人肩膀上赶超扬弃现有世界主导性生产,同时联合反结构的势力实现两种方式的辩证结合,逐渐形成领导权。

中国对国际经济博弈主动权的争取进程,应该成为生产力、经济基础、政治体制和思想文化认同的四维进程。首要的是增强综合国力,打牢生产方式发展的基础。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制度进步,一方面运用现有国际制度利用世界资源,另一方面推进新型国际交往制度的形成;同时创造有感召力的代表人类未来先进生活方式的文化。中国梦的实现应当是国家经济实力、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认同的全方位现代化。中国所领导建构的“世界性历史实践集团”的价值观,应以全人类的自由解放发展为旨归,这并不是对旧的“世界性历史实践集团”的简单否定,而是在其积极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前进。

从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趋势看,“世界性历史实践集团”的载体有可能超越国家这种形式。未来先进的“世界性历史实践集团” 将不单是全球重心的转移而且是某种根本性的实践方式变革。它会以更高级的生产方式和上层建筑结合体取代旧的“世界性历史实践集团”。马克思曾经提出:资产阶级将主导世界历史的第一阶段,而无产阶级将主导世界历史的第二阶段。所以,全球化不会也不应该仅仅是资本逻辑的全球化,还应有其他不同道路和模式的全球化。而且这种不同的世界性实践道路将会建立起具有更高生产效率、更合理分配体制的世界体系。中国应为未来先进的“世界性历史实践集团”的形成发展创造条件,努力争取国际经济博弈主动权。

参考文献:

[1] 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2] 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5] 张艳涛:《资本逻辑与生活逻辑——对资本的哲学批判》,载《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7] 陈鹏:《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国际经济博弈》,载《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

注: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10页。

②吴晓明:《文明的冲突与现代性批判》,载《哲学研究》2005年4期,第3-1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6页。

④《列宁全集》第1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09页。

⑤葛兰西:《狱中札记》,曹雷雨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00页。

⑥葛兰西:《狱中札记》,曹雷雨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96页。

⑦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1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3页。

(作者简介:陈鹏(1979— ),上海交通大学365bet投注开户副院长、副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