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公开课建设探究

日期:2017-08-26 浏览:433作者:凌惠、黄伟力

来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年第12期






[摘要] 中国高校网络公开课建设源于互联网发展所引起的深刻的社会变化以及课程受众思想、心理特点的变化。基于对网络公开课内涵的不同理解,决定其不同形态的多样化呈现。两代网络公开课概念的提出,其背后是教育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技术运用等的区别。根据中国互联网建设、高等教育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网络公开课应用的现状,建设第一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公开课的条件更为成熟。现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公开课建设,应特别注重授课选题、师生互动、技术运用和教师素质这四个环节。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公开课;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13)12-0078-005




网络公开课是随互联网技术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课程传授和课程传播方式。美国一些著名高校,如哈佛、耶鲁、麻省理工等近几年推出网络公开课后,很快受到世界各国包括中国大学生的追捧。这种现象促使中国教育界开始考虑如何开发和建设自己的网络公开课。而当我们真正着手研究和开发这类课程的时候,便会发现,这不仅仅是授课方式或课程传播方式的创新,而且还涉及教育理念、课程内容、教学过程设计、技术手段运用等一系列问题。笔者拟结合上海交通大学承担教育部、上海市教委委托专项课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公开课建设研究”所做的探索,就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公开课建设的几个问题谈一些想法。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公开课建设的背景及依据


从表象看,中国高校网络公开课的建设是受美欧大学网络公开课的触动,但更深一层看,乃源于互联网发展所引起的深刻的社会变化以及课程受众思想、心理特点的变化。


第一,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年学生作为课程受众,在思想意识、交流方式、信息把握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深层变化,使传统的课堂教学出现诸多不适。首先,当代青年学生是对网络具有高度“亲和力”的一代,他们不再满足于只是单一地在课堂听课,而更愿意在网络环境中进行学习和思考。这就需要我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青年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热情,在传统的课堂和网络两方面同时开展教学活动,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教育对象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其次,青年学生更愿意以探究的方式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多向交流互动,追根溯源、多方寻求答案。而受到空间、时间和心理因素等限制,传统班级化的课堂教学往往难以深入开展讨论和互动,学生大多只能单向接受地学习。因而我们需要突破空间、时间和场地等的限制,有效地延伸和深化课堂教学活动,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质量和实效。再次,青年学生不再满足课堂上的理论学习,更愿意在各种实践活动中接受教育,获得对现实的理解、问题的分析、行为的引导和成长的指引。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设计,尽管相较以前,课程的门数和学时都有适当压缩,但是课程内容和思想含量并未减少,教学的质量要求甚至更高了。这就需要改进现有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科技手段,将课内、课外和网络三个平台结合起来,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以提高课程教学的效率和效果。[1]


第二,互联网技术打破了以往信息传播和交流的时空局限,为改变传统的授课和人际互动方式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大学作为知识传承和创新的策源地,必然成为推行先进教育理念和先进科学技术成果的领先者。首先,网络公开课为学生带来一种新的知识接受方式,它可充分运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提供超时空的教学环境,营造具有很强自主性、参与性和互动性的教学氛围,以民主化、开放化的教学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受教育者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体现封闭式教育向开放式教育的转变,为实现教育个性化、终身化提供了可能。[2]其次,网络公开课也为教师带来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在网络公开课中,教师可以既是课程的设计者、内容的传授者,又是学习目标的引导者、群体学习的协作者;教师的授课对象可以是课堂上的学生,也可以是课堂外、乃至整个社会的网络学习者;通过网络,教师的授课视频、教学资料等可以提供给所有感兴趣、有需求的人,这使得教师能够在更大范围内传授自己的课程教学内容,同时又需要更多地考虑用什么适当的方式和手段有效实现其教学目标。


第三,社会主义大学有其特定意识形态功能,承担着传播主流价值观和先进文化的使命,必须适应社会变化运用互联网彰显和强化自身的功能。当下,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意识形态表达和“角逐”的重要平台,各种参与网络信息平台构建和运用的主体都致力于将自身的“意识形态”——特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及政治信念等“物化”于网络上。[3](P14)目前在网络上大规模传播的国外高校网络视频课程,绝大部分是已被翻译成中文的人文社科类课程。这些课程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包括哲学、历史、文学、宗教、心理、金融、电影、法律等近百个人文社会学科,直接、间接地传递着西方社会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政治信念和宗教信仰等,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的倾向性。对此我们应当积极回应,整合现有的优质教学资源,把原本就受学生喜爱的人文社科类“名师名课”建成网络公开课,以占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网络阵地,并不断拓展、扩大。同时,高校还负有服务社会、传承创新民族文化的责任。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公开课,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全面开放,将覆盖面扩大至全社会、全世界,将影响深入至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可以有效延伸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促进先进文化的网络传播,在更大范围内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做出应有贡献。




二、网络公开课的特征及现阶段的恰当选择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许多大学、教育机构及社会组织都在致力于研究和开发网络公开课。如麻省理工和哈佛大学的edX平台、斯坦福大学的Coursera平台、中国教育部的“爱课程”网(www.icourses.edu.cn)大型教育平台等,向公众提供了众多的网络公开课资源,而来自各开放大学和教育机构的网络教育、远程数字教育等则提供了各类网络公开课服务。当前,教育界和学术界对“网络公开课”尚无得到广泛认同的权威界定,其实际形态也呈现出千姿百样,没有固定的程式。


笔者以为,网络公开课具有两方面的鲜明特征,即借助网络、高度开放。只要是网络公开课,都不同程度、不同形式地以网络为教学媒介,具有超时空、超文本、超链接等特点(凯恩曾归纳出“网络教学”的28个特征①);[4]同时既为网络公开课,都在一定范围内向社会公众开放。作为一种系统授课方式,它具备基本的教学功能,又带有非常明确的扩大传播范围、推动交流互动的目的。这两方面是网络公开课不同于传统授课方式的内在规定性。从目前各式各样的网络公开课的实际形态看,可以将它们大致分为以下五类:


第一类为“视频再现课程”,即通过网络向学习者提供教学录像视频,相当于把课堂教学直接搬到网络上;第二类为“网络促进课程”,即通过网络提供教案、课件、录像等教学资料,提供与课程教学相关的信息链接等,相当于“网络学习资源+单向学习内容传递”;第三类为“网络提升课程”,即在第二类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要求学习者通过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栏、网上练习和测量等方式进行双向交流,相当于“网络促进课程+异步双向互动”;第四类为“网络整合课程”,即在第三类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要求学习者通过网上交谈室、视频会议系统等形式进行同步双向交流,相当于“网络提升课程+同步双向互动”;第五类为“全网络课程”,即在第四类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整个课程的教、学、互动、评估、管理等环节全部借助网络完成,实现课程的全网络化。[5](P10)


上述五类网络公开课的实际形态,其背后蕴含着对网络公开课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学体系、技术运用等的不同理解。国外有学者使用“代”(generation)的概念来区分网络课程的应用。②笔者以为,引入“代”的概念来刻画以下两种发展程度不同的网络公开课,对我们理解网络公开课发展至今的不同阶段、选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公开课的建设方案或策略,具有重要的参照价值:


“第一代”网络公开课是指将教师的课堂授课制作成视频,通过互联网实现教学资源公开化,以突破时空限制,扩大课程的受众面和影响力。这样的网络公开课,其实质是课堂教学在互联网上的“再现”,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传统教学模式的一些特点,如授课空间仍然是教室,其过程多以教师讲授为主等。第一代网络公开课属于网络公开课的初级发展阶段,大致包括上述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课程模式。


“第二代”网络公开课是指基于网络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实施在线上课、实时互动,课堂由教室扩展至网络,教学对象由在校学生扩展至网络学习者,授课方式更趋灵活多样,如教师讲课、多元主体(教师、学生、网友、专家等)讨论、网上即时互动、超链接调取教学资源等,实现真正的网络化教学。“第二代”网络公开课属于网络公开课的高级发展阶段,大致包括上述第四类、第五类课程模式。[6]


面对“两代”、多样化的网络公开课模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公开课建设应作怎样的选择?笔者认为,具体方案的选择应考虑课程建设的相关条件及实际效果。首先,从中国的互联网环境和技术现状来看,计算机和网络在全社会获得广泛普及和应用,以人工智能技术、数字化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等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也获得突破性发展,总体上已具备建设第一代网络公开课的技术条件和基础。但尚缺乏建设第二代网络公开课所需的基础设施、成熟的标准化技术、管理服务系统等。其次,从中国高等教育现状来看,计算机和网络已经从一般教学辅助工具走向教学前台,成为高校日常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部2011年启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2012 年再次启动“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并把建设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作为“十二五”建设的目标。国务院也在通过建设“5+1”所开放大学等推进综合教育改革试点。但至今为止,建设第二代网络公开课所必须的政策制度、资金投入、教学管理、学业评估、质量控制等条件也尚未成熟,与第二代网络公开课相适应的高等教育人才观、高等教育管理观、高等教育资源观和高等教育发展观也尚未形成。再者,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现状来看,其学科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是远未满足建设第二代网络公开课对网络教材开发、教育个性化、教师素质等的要求。最后,从网络公开课已有实践来看,当前全球范围的网络公开课应用正由第一代向第二代发展,而我国的网络公开课应用大多处于第一代,只有极少数高校的网络教育学院采用了视频会议系统等。即便是这些为数极少的第二代网络公开课,其实际教学效果也并不理想。由此,笔者以为,就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公开课建设而言,把网络信息技术结合到真正的大学课堂环境,比网络在线上课更为重要。现阶段宜将重点放在开发、建设第一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公开课,为建设第二代网络公开课积累经验、夯实基础。




三、现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公开课建设的四大环节


2011年上海交通大学承接教育部、上海市教卫党委相关课题,以“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为平台,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公开课建设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作了初步探索。笔者以为,现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公开课建设应重点关注四大环节:


一是授课选题。现阶段网络公开课虽然仍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但它要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开放,因此每一节课都应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单元,有集中明确的主题,这样对不在课堂的网络学习者才会有吸引力,有教学效果。因而每节网络公开课的选题显得特别重要,并且有不同于传统授课方式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选题需要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首先是选题与教材的关系。一方面,选题要注意紧扣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力求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使得网络公开课充分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达到帮助学习者提高思想认识和政治觉悟目的。另一方面,选题又要“跳出”教材,不能囿于教材,追求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面面俱到。当前很多网络公开课都是传统课程内容的简单复制和“搬家”,这是一个误区。网络公开课的选题应在覆盖教学大纲所有内容的基础上,打破现有章节目的限制,适当压缩教学内容,抓住重点、难点和热点,把这“三点”讲精讲透。其次是选题与学生的关系。学生更愿意在他们认为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上付出较多的努力。因此,网络公开课的选题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和生活,找准国家意识形态课程与学生的个人发展统一起来的契合点,选择一些与学生自身利益普遍联系的现实话题、与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典型案例,以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热情和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和感染力,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研究问题能力的目的。再者是选题与教师的关系。网络公开课的选题应力求凸现授课教师的研究特长和兴趣、教学特色和风格。教师只有用自己最擅长的有效方法和自身积累的成功经验,来讲解自己深刻理解和把握的理论,用自己的研究成果来支撑教学,才能讲得自信、自如、出彩,真正说服学生、打动学生。


二是师生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非网络公开课所独有的方式,但却是网络公开课的突出特征之一。突破时空限制,实现良好的全方位、多主体互动,是网络公开课获得成功的关键,也是它不同于传统授课方式的地方。从互动对象看,将由课堂内的学生扩展至任何可能参与课程的网络学习者;从互动时间看,将由仅限于上课时间延展至课前、课中和课后全时段的互动交流。因此,网络公开课的互动环节有着不同于传统授课方式的要求:首先设计的互动话题应更具包容性和挑战性。在网络上,人人都是信息的发布者和构建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提出什么问题、发表哪些观点不能完全预测,学生之间在何时何处会产生困惑、发生争执,同样不能完全预测。因此,网络公开课的教学过程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如果互动话题的包容性和挑战性不足,就容易出现预设性的“提问——回答”,或者附和性的网络跟帖、评论等,无法实现激发兴趣、激活思维的有效互动。其次要转变教师在互动中的角色定位。网络公开课需要转变教学观念,打破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为权威的模式,建立起师生民主平等的关系,并使教师成为“平等中的首席”,实现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引导性的良好结合。教师的引导既体现为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和内容,对互动的结构、内容、深度、渠道、调节等做好整体设计,又体现为教师在实时互动中运用恰当的方法和技巧调动学生、掌握节奏和方向,还体现为教师在“身体缺席”的情况下,通过网络指导学习者与学习内容的互动、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再次要围绕不同的重点开展全方位的互动。网络公开课的课前互动宜以“激发兴趣”为侧重点,教师根据教学专题和内容,结合学生在学习研究以及生活实际中可能遇见的问题,提炼和设计一系列主题或问题,事先发布在网上,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投入解决问题的思考和讨论。课中互动应侧重“思维训练”,教师可根据课前互动的情况,选择一至两个典型的、共性的核心问题,结合学生的思维规律,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设计若干小问题,开展“课堂”中的互动(包括网络实时互动),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课后互动则应以“能力迁移”为侧重点,教师可提出与教学内容联系密切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解决,引导学生把学习的成果运用到解决问题的实践中。


三是技术运用。技术是网络公开课赖以实现的手段,而正确把握技术和内容的关系,是网络公开课技术运用的前提。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公开课应遵循“以道为本,以术为用”的原则。思想性、导向性始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何时候都应将思想性、导向性置于课程教学的第一位;技术必须服从于内容、服务于内容。一切技术手段的运用都要以课程教学需求为前提,以准确、生动、恰到好处地呈现教学内容为标准。显然,网络公开课的技术含量远高于传统授课形式,而且其技术水平和运用方式对授课效果有非常大的影响,因而技术运用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公开课建设中一个值得关注的环节。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公开课建设中的技术运用主要集中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运用网络技术建立多媒体学习资源平台。利用多媒体技术,特别是超媒体技术,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社会热点和事件、不同观点和评论、重要数据和文件、推荐网站及参考书目等,建成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的多媒体学习资源平台,作为教与学的立体支撑。其次是运用网络技术建立多主体交流互动平台。根据教学的内容特点,运用论坛/BBS、博客/个人空间、微博、即时通信、网络视频等多种交流手段和途径,建构多向交互体系,实现课程讲授、教学辅导、答疑讨论等功能,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和实践。再次是运用网络技术建立课程作业和考试平台。利用Web技术、数据库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等,通过定制开发或者应用已有的软件包、工具,建立集习题试题库、在线作业、在线测试/考试等功能于一体的开放性平台,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的改革。网络公开课的技术要求,不是授课教师个人所能满足的或实现的,需要有专业技术保障团队,这是传统授课方式不曾面临的新课题。


四是教师素质。有好的教师不一定有好的网络公开课,但没有好的教师,一定不会有高质量的网络公开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公开课的教师,不仅是课程的设计者、讲授者,在一定程度上还要充任网络公开课的研究者、开发者、组织者、管理者和推广者等角色。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公开课建设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些不啻为全新的挑战。笔者认为,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公开课的教师,除了需要有承担传统授课方式所需要的素养以外,如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抱真诚信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深入研究,对现实生活不乏深刻洞见,对学生思想品德养成和身心健康成长充满责任感等,还需要在以下方面加强修养:首先是对新事物保持高度敏感,对网络于社会生活的影响有切实认知。应以开放、接纳的心态,认识和理解网络时代的变化及要求,树立通过网络增强教育效果的观念,更新教学理念,主动进行教师新角色的调整变化。其次是有强烈的学习愿望,掌握应有的网络知识和技能。不仅学习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而且能够运用多种软件、应用和学习工具,提升自身专业水平、支持课程教学、指导学生开展网络学习,并且还能够紧跟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完善自身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技能。[7]再次是适应多样化授课对象的要求,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把丰富的教学经验运用于网络交流互动平台,善于通过个人网站、论坛、博客、微博等,直面社会热点话题,针对学生思想实际开展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引导。第四是有较强的个人魅力,在网络上体现出良好的亲和力。教师的个人魅力来自网络教学中体现出的敬业精神、渊博学识、高尚师德、教学风采和个性魅力,也来自网络互动交流中体现出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影响力,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以至“敬而受教”。[8]




[本文系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专项任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委托课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公开课建设研究”(项目批准号:11JDSZK034)、2011年度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重点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公开课建设试点”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


① B. H. Khan认为网络教学的28个特征是:互动、多媒体、开放系统、网络搜索、跨域时空、全球进入、电子出版物、统一的万维网技术、电子资源、电子传递、跨文化的交流、多领域的专家、工业界的支持、学习反馈、学习方便、学习独立、操作方便、网络学习支持、模仿真实环境、课程安全(学生用密码进入课程)、友好气氛、无偏见、成本效益好、课程发展和更新容易、有助于协作学习,根据需要创造正规和非正规的学习环境、网络评价、虚拟文化。


② Ginsburg等人将网络课程的应用划分为三代:第一代是通过网页给学习者提供教学材料和有关资料,以及与其他的有关教育网连接;第二代是除在网上提供学习材料外,还要求学习者通过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栏、网上练习和测量进行异步双向交流;第三代是除了第一代、第二代外,还要求通过网上交谈室、电话会议、视频会议系统进行同步双向交流。




--------------------------------------------------------------------------------


[1] 莫茜.积极开发利用网络条件,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S2).


[2] 孙立会.互联网的过去(Web1.0)、现在(Web2.0)、未来(Web3.0)对改善学习方式的影响[J].现代教育技术,2009,(13).


[3] 严耕,陆俊.关注网络信息的意识形态功能[J].前线,2008,(10).


[4] B. H. Khan. Web-Based Instruction. Englewood Cliff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1997. (p5-18).


[5] 张伟远.网络教学发展模式的理论构建与应用[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1).


[6] 孙万银,杨改学.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的基本思想[J].开放教育研究,2006,(12).


[7] Beverly Abbey. Instructional and Cognitive Impacts of Web-based Education. Idea Group Publishing, 2000.(p129-146).


[8] 熊大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增强吸引力[N].光明日报,2005-04-01(8).






(作者简介:凌惠,上海交通大学365bet投注开户党总支副书记,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黄伟力,上海交通大学365bet投注开户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学。联系地址: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邮编:200240,邮箱:linghui@sjtu.edu.cn)